专业配资网站 长征红52团离奇失踪,搜寻67年,竟从贵州山村神秘风俗中找到真相

贵州石阡县党史研究室的杨又铸在一次下乡走访时,偶然听说困牛山村有个延续数十年的奇特习俗:每逢重阳节,村民会自发前往一处悬崖焚香烧纸专业配资网站,祭奠一群"跳崖的红军"。
红军长征时,红六军团确实经过了这里,祭奠红军倒也合理,但杨教授留了个心眼,他特意详细打听起了红军番号,但村民都摇头说不知道具体番号。
杨教授决定一查到底,谁知这竟揭开了一桩尘封67年历史悬案,红军长征途中,一支近800人的精锐部队红52团在此地神秘失踪,无人知晓他们的最终去向。
红六军团西征1934年盛夏,中央苏区处境日益艰难,8月,中央作出重大战略决策:派遣红六军团率先西征,执行探路与调敌的双重使命。这支由任弼时、萧克、王震率领的部队,共计9700余人,犹如一支出鞘的利剑,直插湘赣边境。
红六军团的西进既要为即将战略转移的中央红军侦察路线,又要调动和牵制敌军兵力。他们从湘赣根据地出发,采取迂回战术,先后突破国民党四道封锁线。
展开剩余83%蒋介石急电湘军李觉、桂军廖磊、黔军王家烈三部,集结24个团的兵力,在贵州石阡一带布下天罗地网。
此时,博古李德却在指挥上犯了错误,认定石阡没有重大敌情,要求全速西进,红军果然在石阡甘溪镇与敌军遭遇,一场惨烈的突围战就此打响。
时任红六军团军团长的萧克后来回忆:"敌军从三面压来,我们被分割成数段,电台联络中断,部队陷入各自为战的危局。"
52团奉命阻击为掩护主力突围,军团下令战斗力最强的红18师52团担任后卫阻击任务。
这支队伍由师长龙云和团长田海清率领,全员约800人,其中超过300人是经历过反"围剿"的老兵,装备虽简陋但作战经验丰富。他们奉命引开敌军主力,且战且退,逐步将敌人诱至地形险峻的困牛山。
困牛山三面环河,悬崖陡峭,仅东部有缓坡需守,10月16日,52团残存的400余人被敌军围困于此。
这里地形好处就是易守难攻,只要卡住东侧就好,但缺点也十分明显,只要东侧被卡,想突围都走不了。
在打死许多敌人后,敌人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,便不再强攻,而是用火力展开覆盖,红军损失很大,逐渐陷入绝望。
绝境中,司号员陈世荣吹响冲锋号,战士们高呼"宁死不做俘虏!",纷纷砸毁枪支,纵身跃下70余米的深崖。
目击此景的村民回忆:"崖下安静得可怕,连敌军都愣在原地。"当晚,村民冒险下山,将部分烈士遗体悄悄安葬,并立誓世代祭奠。
红六军团主力成功突围后,始终未等到52团归队,萧克将军多次派人搜寻,却因"困牛山"地名未标注于军用地图,仅找到几枚弹壳,最终不得不放弃寻找继续赶路。
军团与团诀别在困牛山与红52团永别后,红六军团主力继续在黔东山区与敌军周旋。1934年10月24日,这支历经磨难的部队终于与贺龙率领的红三军胜利会师,两军共同开创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。
据萧克将军回忆,当时部队"日行百里,夜宿山林,伤员抬着走,粮食找不着"。在石阡至印江的崇山峻岭间,红军战士们用绑腿串联着攀越悬崖,用最后的力量突破了敌军重重封锁。
1935年11月,红二、六军团决定战略转移,这支改编后的红二方面军,开始了又一段艰苦卓绝的长征。他们先后突破澧水、沅江防线,直插湘中,随后转战黔西,在乌蒙山区与敌军展开长达一个月的大回旋。
这段征程中,红六军团的战士们创造了连续行军25天、跋涉1500里的奇迹。在翻越雪山时,许多来自南方的战士永远留在了雪线之上;穿越草地时,官兵们用皮带、皮囊充饥,却始终保持着严明的纪律。
当红六军团最终抵达陕北时,出发时的9700余人仅剩4000多人。每一个数字背后,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,都是像红52团战士那样用热血铸就的丰碑。
在陕北的黄土高原上,任弼时在一次总结大会上动情地说:"我们失去了很多好同志,但他们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。红52团的壮举,将永远是我们这支队伍的骄傲。"
值得一提的是,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,当年跳崖幸存者陈世荣的军号被军事博物馆珍藏。这把锈迹斑斑的军号,见证了困牛山的壮烈,也见证了红六军团从赣南到陕北的整个征程。
调查悬案新中国成立后,中央调查组在敌伪档案中发现"困牛山毙匪百余"的模糊记录,但无具体细节。此后的半个多世纪,52团被列为"失踪人员",成为长征史中的一桩悬案。
转机出现在2001年。杨又铸通过村民祭奠习俗顺藤摸瓜,找到亲历者蔡应举老人,并得知一名跳崖幸存者——司号员陈世荣(原名陈世荣)尚在世。
遗憾的是,陈老已于2001年去世,但其生前保留的军号与口述记录成为关键证据。杨又铸联合党史部门实地勘探,在虎井沟岩壁上发现"红军不杀百姓"的刻字,并在崖底挖掘出锈蚀的枪械残骸。
2004年,红52团集体跳崖的史实经中央确认,全体牺牲战士被追认为革命烈士。2008年,萧克将军亲笔题写"困牛山红军壮举纪念碑"碑名,立于跳崖处。此地先后被列为省级红色教育基地,并于去年升格为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。
红六军团的西征为中央红军长征提供了宝贵的经验,而红52团的壮举,不仅是军事意义上的牺牲,更是一场关于初心的诠释。
他们平均年龄不足20岁,在枪口与百姓之间选择了良知,在生路与信仰之间选择了忠诚。这场由民间习俗守护67年的记忆,最终让英雄不再无名专业配资网站,也让"人民至上"的誓言穿越时空,熠熠生辉。正如困牛山纪念碑前的火炬雕塑所喻——精神之火,永不熄灭。
发布于:河南省粤友钱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



